「作伙來起廟、妝廟與走廟-臺灣廟宇的裝飾藝術」為校內、校外混合體驗課程,以7大主題內容設計進行「社會」及「藝術與人文」跨領域教學,授課時間共8週,每週2節課,計16節課。
課程規劃由文化與歷史的知識著手,採取體驗與互動式的團隊活動方式,結合傳統藝術鑑賞、美感創作與校外實地走訪、觀察等學習過程,藉由此學習形式將文化資產概念帶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學生將從8週課程中自行動手搭起「一座紙廟宇模型」,認識剪黏、交趾陶、門神彩繪等傳統廟宇裝飾工藝,與傳統建築結構山牆、馬背、燕尾等,接著親自繪製裝飾物並依位置黏貼完成,最後,實地走訪學校所在地之地方廟宇。我們將校外課程設計為「闖關活動」,讓學生貼近臺灣文化脈絡,分組合作觀察臺灣的傳統廟宇信仰文化、禁忌與廟宇建築裝飾藝術,包含廟宇格局、外觀形式及細部裝飾。
期許透過「一座廟宇」的藝術創作體驗課程,讓孩子體會文化資產其實是從日常的生活而來,彼此存繫著互為表裡的關係。於此,培養未來公民從欣賞在地文化資產之鑑賞能力開始,繼而讓文化資產的保存概念深植人的日常生活與思維裡。
【8堂課程主題規劃】
第1~2堂|主題一:起廟-大家緊來喔!
第3堂|主題二:廟頂ㄟ動物園?
第4堂|主題三:誰在顧廟?
第5堂|主題四:牆上有魚?
第6堂|主題五:廟廟水果籃!
第7堂|主題六:師承-我是廟宇小匠師!
第8堂|主題七:走廟-廟宇文資小旅行!(闖關活動)
註:課程堂數可依學校需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