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詳細資料 年度105 教案主題「神」乎其「劇」 作者張萬苓、劉怡君 類別 藝術與人文、 音樂、 藝術生活 實施年級 國中一年級、 國中二年級、 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 高級中等學校二年級 教材來源高中音樂課本第一冊第四課(華興版)、習作簿、學習單 學習目標1.認識巴洛克時期音樂特色2.認識歌劇、宗教性戲劇等大型人聲曲種的特色與異同。3.認識神劇之父—韓德爾的生平與創作4.欣賞神劇《彌賽亞》,瞭解作品架構及歌詞意涵。5.理解〈哈利路亞〉曲式結構。6.理解「調號」五度循環的概念。 7.理解西方大小調概念 。 8.演唱歌曲〈憂傷與嘆息〉。9.瞭解劇本編寫技巧10.能夠與他人進行劇本創作,融合音樂、戲劇之展演活動。 11.瞭解自己興趣和專長12.尊重並欣賞別人的演出,給予評論。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巴洛克是西方藝術史上一場華麗的表現,從建築延伸到藝術、音樂,其精緻細膩、誇張華美的風格已成為時代性的代表特徵。在音樂上,更是出產了劃時代的特色產物,如大型聲樂曲種—歌劇(Opera)、宗教性戲劇等,以及推崇情感表達的「情感論」、大小調、主調音樂等,帶給後世極大地影響。「神劇」是此時期一大重要產出,模式與歌劇類似,屬宗教範疇性的大型音樂創作。很多人對於「歌劇」這個名詞會覺得很熟悉,甚至還能舉出莫札特(A. Mozart)的《魔笛》(Die Zauberflote)等作為例子;然相較於此,對「神劇」就顯得陌生許多。原因可能包括其內容涉及宗教信仰,非普羅大眾所熟知;再者,其編制龐大、演出時間長、音樂風格又較嚴肅、莊重,導致在不熟悉作品內涵的狀況下,一般聽眾難以投入時間欣賞和了解。讓學生充分認識「神劇」定義和了解韓德爾(G. F. Handel, 1685-1759)《彌賽亞》是本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為此,教學者希望帶領學生從美術、劇場等不同藝術角度切入,欣賞「神劇」的藝術價值。透過圖像化解構音樂、「音畫」、劇本改編等課程活動,讓學生從實作中了解《彌賽亞》,學會「曲式分析」,拉近對《彌賽亞》的認識,並能發揮創意,結合實事,延伸創作,與他人合作規劃展演活動,體驗音樂之美 。 教學設備/資源鋼琴、電腦、視聽音響設備、投影片、DVD、音樂影音檔、白板紙、白板筆、計時鈴、彩色便條紙、小鴨便條紙 、相機攝影機 得獎名稱台北市15屆高中組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得獎年度2014得獎等次優等 檔案下載簡報檔.pdf瀏覽教案檔案請按滑鼠右鍵直接另存目標;若另存時出現亂碼無法存入時,再另取檔名存入!! ※下載全文電子檔時,請尊重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