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移至主要內容區
網站開關

Deep

藝文深耕

媒合資源查詢

項目 內容
類別藝文深耕
狀態準備中
計畫標題如粿說,讓我們從手做認識米食文化
活動目標認知
1、能夠清楚分別及定義糕餅粿的類型。
2、能夠回想自己成長過程中接觸的糕餅粿文化。
3、認識糕餅粿的不同族群、時空、形象的文化。
態度
1、能舉一反三的說明糕餅粿的種類、口感。
2、熟悉製作工序,再次製作而能夠說明其中差異。
3、經由接觸,能夠表達不同食材的感受。
技能
1、經由圖像,能夠辨認不同食材的製品。
2、能夠複誦及再次製作糕餅粿工序。
3、從旁指導同儕,並讓製作流程順暢。
綜合
1、提升學子鑑賞藝術能力和對傳統工藝、藝術的敏銳度。
2、認識傳統米食文化的價值,以及再發展的可能性。
3、協助孩子從米食文化,龜粿文化,認識在地文化。
4、讓藝術及生活的種子,融入在生命經驗。
5、追本溯源,喚醒文化記憶,進而關心傳統飲食文化及藝術。
6、知識轉譯,把真實的人與生活文化結合,環繞人與生活的對話,在世代間傳承,一股文化的記憶。
7、看的牲禮,看桌/碗/牲/碟文化的介紹,深具敬天法祖的故事性,能讓學子認識禮俗及俗諺。
活動內容簡介中國南方的飲食文化以「稻米」為主食,形成「南稻北麥」的文化印象。然而臺灣,除了承繼中華民族南方的米食文化,更可從生活藝術與宗教信仰的影響探其軌跡。其中,「傳統糕餅」可謂生活習慣、地方風土、禮俗與節慶、藝術符號和吉祥觀的集合體。
本次課程定題為「如粿說,讓我們從手做認識米食文化」,以「粿」為核心,涵蓋粿的文化定義、圖像符號理解、節慶應景之目的、生命禮俗之必要,以辨名物,並將臺灣及屏東特有的糕餅文化專家之技藝,能與新世代學子有所交流及體驗,讓「糕餅舖裡的禮俗專家」走入學校,實際教學粿與鳳片糕製作,鑑賞糕餅印模藝術,並從傳統中發揮複印形式的糕餅創意吊飾及紙漿明信片。
在知識與資訊交流的過程裡,促使「傳統」不凋零,而「創意」擁有文化基礎。學習不只是紙上談兵,能夠以「五感」體驗糕餅文化的甜香、軟糗、黏糊、凹凸、方圓等各種不同的感受記憶。
專案聯絡人蔡建生
聯絡方式08-7665689
Emailcitizeninpt@gmail.com
學校地址屏東縣屏東市信義路149號2樓
預計要舉辦的
活動場地
可依學校現有場地進行規劃、討論。
活動預計辦理
時間開始日
2021/9/1
活動預計辦理
時間截止日
2022/6/30
申請媒合
截止時間
2022/5/31
已有經費教育部專案
尚缺經費0
參加人數0
主辦單位
承辦單位
我在尋找的
專長
藝文領域其他藝術
要求具備的
藝文教學經驗
相關文件
^